新闻·公告更多 >
- “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疾病”论坛正式发布2023-01-18
-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不再接收使用水合氯醛进行动物麻醉文章的说明2023-01-04
- “子痫前期”论坛正式发布2022-12-02
- “糖尿病慢性创面”论坛正式发布2022-12-02
- 编辑岗位招聘结果公示2022-11-14
- 【招聘启事】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招聘医学编辑 2022-10-19
- “肝脏疾病研究”论坛正式发布2022-09-28
-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严正声明|谨防诈骗邮件!2022-08-17
- “神经外科新进展”论坛正式发布2022-07-25
专题荟萃更多 >
-
“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疾病”论坛正式发布(2023年第1期)New
口腔微生物是人体中最多样化、最独特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研究提示,口腔微生物稳态失衡与全身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或进展显著相关。本期专题由本刊执行主编、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周学东教授领衔,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机构的多位口腔微生物研究领域专家共同撰稿,为广大读者带来“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疾病”专题。专题文章既着眼于整体,如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唾液生物标志物诊断全身疾病、维生素与免疫系统健康;同时也关注了口腔微生物与机体局部疾病的关系,如口腔微生物与不良妊娠结局、骨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及口腔癌等;此外还有从烟酰胺、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更微观的角度阐释其与全身疾病的关联。专题文章视野广阔,精彩纷呈。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周学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四川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学术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龋病、牙髓根尖病、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编《龋病学》《牙体牙髓病学》《中华口腔科学》等教材专著1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全国首届创先争优奖,国际牙科研究会最高科研奖——William Gies奖,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Bone Research和《中国口腔医学年鉴》主编,《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执行主编。
-
“糖尿病慢性创面”论坛正式发布(2022年第6期)New
糖尿病足溃疡在我国年发病率高达8.1%,给糖尿病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我国糖尿病足溃疡工作在近20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截肢率明显降低,但仍然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诊治水平,本期编辑部邀请本刊编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组织了 “糖尿病慢性创面”专题,共刊发了10篇相关文章,其中专家笔谈1篇,文献综述1篇,论著8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和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许樟荣教授在《以创新促发展,应对日益增多的难治性糖尿病足溃疡》一文中介绍了通过加强创新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糖尿病足防治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冉兴无教授团队还带来了文献综述《MicroRNAs在糖尿病慢性创面中的研究进展》,并在《芦荟凝胶治疗巴马小型猪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发现,芦荟凝胶局部治疗可以缩短巴马小型猪糖尿病慢性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且隔日治疗组完全愈合时间快于每日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创面肉芽组织miR21、miR126及miR210表达,降低miR29a和miR155表达有关。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邓武权教授团队在《糖尿病足溃疡的hu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通过对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生物学进行分析,发现BGN、CCND1是预测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CXCL12、TLR4、JAK2、PPARA、UBC、DCN、KDR、ARNTL是糖尿病足溃疡的hub基因,而CXCL8、CXCL12、TXN、SLIT3、KRT14、KIT、NEO1是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愈合相关的hub基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椿主任医师团队在《初发与复发性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男性、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既往截肢史、足部骨质疏松和创面位于胼胝是DFU患者足溃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王爱萍教授团队在《影响重症糖尿病足患者大截肢手术平面的因素分析》一文中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提出心脑血管疾病史、血肌酐水平和下肢动脉介入史是影响重症糖尿病足患者手术大截肢平面的主要因素,其中下肢动脉介入史可能是一种独立保护因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张晖主任医师团队在《NPWT联合灌洗系统治疗Wagner 3~5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一文中对比分析了应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灌洗系统治疗Wagner 3~5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发现采用联合灌洗系统治疗可以有效早期控制创面感染,减少创面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同时刺激创面肉芽生长,早期有效覆盖创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斌主任医师团队在《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的单中心治疗体会》一文中通过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5年针对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单中心经验,发现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为理想的术后血管通畅率,且手术创伤小,围术期风险低,在局麻下即可完成,可作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旁路手术远期通畅率好,但围术期风险较高,手术创伤较大,可作为介入治疗失败的备选方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王爱红主任医师团队在《控制营养状态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截肢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通过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提出控制营养状态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截肢密切相关,早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降低截肢风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曹瑛副主任医师团队在《社会隔离与糖尿病足患者健康行为及溃疡严重程度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社会隔离与糖尿病足患者健康行为及溃疡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关注糖尿病足患者的社会隔离,增加其社会环境及社会网络成员的接触,可能会对改善糖尿病足患者延迟就诊情况有积极作用,对后续的治疗尤为重要。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冉兴无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内分泌科主任,华西医院糖尿病足诊治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中心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分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领军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兼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暨足病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培训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兼糖尿病足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暨足病学组组长,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谢病学组组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1项,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高端人才计划1项,国家卫计委、四川省科技厅以及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等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31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作为负责人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3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3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3等奖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3等奖1项;作为负责人获国家知识产权3项。
学术动态更多 >
-
规范核心技术,聚焦年度热点|华西-梅奥国际重症医学大会2022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大会学术覆盖:重症循环、脓毒症休克智慧科研、重症科研/人才培养、重症重量控制与信息化建设、围术期重症/移植重症、重症呼吸、体外生命支持/重症凝血、重症可视化诊疗/重症创伤、重症神经、镇痛镇静、重症护理、重症感染、呼吸治疗、重症消化/营养、Workshop、热点聚焦等年度国际学术前沿内容。
-
2022华西神经外科高峰论坛顺利举办
11月18日-20日,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院130周年学术活动之一,2022华西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华西神外学术周通过线上线下举行。活动期间举行了1个主旨论坛、8个亚专业分论坛、12台手术直播以及3场培训。来自海内外800余位专家学者同道线下参会,线上观看人次达到56744。
学术会议更多 >
-
17 2022-11
-
16 2022-10
口腔微生物组作为人体种类最为丰富的微生物群体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的不同部位具有差异明显的微生物组成,通过与外部环境、口腔局部以及远端器官的交流实现动态平衡。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稳态失衡与全身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或进展显著相关。本文基于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针对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为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维持免疫系统健康是有效的抗感染手段之一。实践证明,除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及非药物干预之外,膳食营养及心理健康也是维持免疫系统健康,抗击新发和突发感染的关键因素。维生素作为主要膳食营养素,是免疫应答的调节因子,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会引起体内炎症水平增加,免疫力降低等情况,往往最先发生在口腔组织。补充适当的维生素可以帮助机体改善免疫功能,增强口腔免疫,降低病原体感染对机体的影响,这是一种可行性和有效性皆具的通用抗感染方案。本文重点综述了维生素A、B、C、D和E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突破传统单因子单通路的研究局限,利用组学研究进行全方位的维生素免疫调控及抗感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方向。
烟酰胺是烟酸的酰胺形式,也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的前体之一,可以作为膳食补充剂或临床治疗药物,用于补充体内的NAD+水平,参与机体细胞代谢、DNA修复等关键功能。烟酰胺成本低廉、来源广泛、生物安全性好,还具有抗菌、抗炎、调节细胞免疫等多重生物功能,对皮肤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等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然而,目前大部分有关烟酰胺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本文将对烟酰胺在口腔及全身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探究烟酰胺作为临床治疗药物的潜能,为烟酰胺在不同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常见的牙周致病菌。近来,大量证据表明牙龈卟啉单胞菌不仅是口腔中常见致病菌,而且与非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炎症性肠炎、癌症、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早产及非酒精性肝炎等。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非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判别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否可作为这些非口腔疾病的辅助诊断标记和潜在治疗靶标,进而有利于开发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世界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其所在部位的特殊性,口腔癌与多种微生物关系密切,且其发生发展极易受到微生物的调控。免疫系统的介导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其具有放大微生物调控作用的能力,并反过来调控微生物种群组分及数量,相辅相成,共同加剧口腔癌的恶化。本文旨在总结目前微生物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巨噬细胞对口腔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等相关工作,并对于微生物、巨噬细胞以及口腔癌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行讨论。微生物和巨噬细胞都被认为是有前景的预后指标,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尽管目前已有学者关注着微生物及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的作用,但少有研究将其与口腔癌前病变联系起来,微生物与巨噬细胞间相互调控关系也仍不明晰。因此,对于微生物、巨噬细胞、口腔癌三者关系网络的深度探索有望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唾液是由口腔腺体分泌产生的重要生物液体,具有多种功能。其为口腔组织提供清洁和保护,免受生物、机械和化学刺激,允许感知味觉和温度,并负责食物的初始消化。唾液的这些功能和性质归因于其中电解质、缓冲剂、蛋白质、糖蛋白和脂质的存在。最新研究发现唾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与机体病理生理状态密切相关,表明唾液是药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筛选的理想生物流体。因此,唾液生物标志物可作为身体监测、定位疾病发生的工具,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对患者全身健康状态的评估。然而,目前唾液生物标志物在全身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还不广泛,对其评估标准的确立及机制的探究还不充分。本文就唾液生物标志物诊断全身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牙周炎是人群中高发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牙周致病菌可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异位定植并感染多个人体组织器官,是多种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风险因素。近年来,牙周炎与不良妊娠结局(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POs)间的关系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系统回顾牙周炎与APOs相互关系的研究历程,总结已有牙周炎促进APOs的致病途径和机制,阐明口腔致病菌经血液传播造成宫内感染是牙周炎干扰妊娠过程的重要途径。未来如要深入解析牙周炎影响APOs的具体分子机制,可将研究重点放在APOs相关口腔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的发现、致病菌与胎盘组织的相互作用分析及侵袭胎儿的致病途径等方向。此外,通过动物和细胞实验验证人群研究的结果并将其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防控APO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炎类型,随着全球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升高。研究已证实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衰老和环境因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口腔-肠道微生物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骨关节炎治疗新靶点。本文对口腔-肠道微生物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未来进一步阐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探索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开拓新视野。
口腔微生物对宿主的疾病健康状态有着复杂的影响。研究发现肺部的菌群组成与口腔的菌群组成高度相似,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痰液、支气管灌洗液中检测出口腔致病菌,提示口腔微生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口腔微生物可能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等途径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总结了口腔微生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间关系的现有证据,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阐明口腔微生物在诊断和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有效方法。器官移植患者易患牙龈肥大、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口腔恶性肿瘤和龋病等多种口腔疾病。口腔微生物群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与器官移植后的不良事件相关,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对器官移植患者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组织疾病、口腔黏膜疾病、口腔恶性肿瘤和龋病)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器官移植患者口腔微生物群的特征性改变及其影响因素,以期通过对器官移植患者口腔微生物群的深入研究,为器官移植后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在器官移植患者的口腔和全身健康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