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之源”。睡眠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睡眠障碍可影响身体、心理、社交和情绪功能。此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国内相关专家在睡眠障碍、精神疾病等领域作出了诸多贡献。《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经过近一年的策划与努力,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在世界睡眠日推出了“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专题报道,以期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本期由我刊编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担任“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专题执行主编,为读者带来系列专题文章。编辑部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撰稿,作者在《后疫情时代精神心理问题的挑战与应对》一文里,总结前期新冠疫情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疫情时代精神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如继续加大政府支持、积极开展长期流行病学调查、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策略;在《<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肩负医学时代使命,心系人民睡眠健康》一文里,作者就《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该指南主要介绍了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总体及专科建设情况,旨在指导国内睡眠医学中心进行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助力我国睡眠医学发展,以更好守护人民睡眠健康。
在睡眠障碍研究领域,本期专题文章有如: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卢姗研究员团队撰文《我国睡眠障碍防控研究现状及建议》,文章探讨了国内外睡眠障碍相关防控研究进展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时杰教授团队在《镇静催眠药的合理使用与滥用》一文中对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现状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合理使用的思考,临床上应辩证地看待镇静催眠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充分、及时地解决患者失眠问题的同时,也客观、科学地评估其潜在滥用问题,以期为临床失眠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苑成梅主任医师团队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现状》一文通过综述现有文献认为,目前多数证据表明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持久,可以降低未来医疗花费,具有长期的经济优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团队在《客观日间嗜睡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一文中发现合并客观日间嗜睡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伴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减小,这种神经活性的变化与MSL的缩短呈正相关;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共病的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发现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共病可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表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等团队还从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高原地区睡眠呼吸障碍特征及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共病抑郁障碍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精神疾病研究领域,本期专题文章有如:《抑郁症与肠道通透性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新雨教授团队撰稿,对由抑郁症患者体内低度炎症、迷走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引起的肠道通透性改变机制,及肠道屏障破坏引起肠道微生物易位导致的抑郁症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抗抑郁药物改善抑郁症患者肠道通透性及益生菌改善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李涛教授团队在《重性精神疾病中海马发育偏倚及其与认知的关系》一文中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海马发育存在异常,且不同年龄海马发育异常存在差异;基于大脑发育常模的海马发育偏倚分数可以为进一步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提供新的视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吕粟教授团队在《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海马亚区的结构性磁共振比较研究》一文中发现,海马后部缩小可能是早期鉴别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的影像特征,并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陈洁研究团队在《基于睡眠脑电信号和深度学习的抑郁症识别研究》中应用深度学习Vision Transformer-Transformer网络,发现基于delta-theta-beta波组合的快速眼动期睡眠脑电信号特征对抑郁症识别更有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宁玉萍主任医师团队在《抗NMDA受体脑炎的脑电图特点及其临床评估价值》一文中发现临床上可动态检测患者的脑电背景异常程度以评估免疫治疗效果,若脑电背景异常程度慢化未改善应及早考虑加强免疫治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团队在《舍曲林对首发重度抑郁症青少年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发现青少年首发重度抑郁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健康青少年存在明显差异,IL-6与抑郁症严重程度相关,但尚不足以支持其作为预测舍曲林抗抑郁疗效的指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赵敏教授团队在《线上科普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发现,12次的心理健康素养线上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即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3个月后该效应依然存在。
本期医学教育栏目邀请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第四军医大学李刚教授等撰文,作者在《口腔医学教材-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育人的方法,并提出了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的路径。
此外,本期还刊有论著、临床研究、青年专家论坛等栏目文章。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唐向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已发表基础与临床睡眠医学SCI收录期刊论文160余篇,包括在领域中有较高影响力的Sleep,Sleep Med Rev,Biol Psychiatry,Thorax,Chest和Hypertension等著名期刊;数篇论文获特邀述评,并荣获过美国心脏学会2016年颁发的高血压领域顶级优秀论文奖。同时担任BMC Psychiatry副主编,Sleep Med Rev (IF 10.5), Sleep Breath和J Psychosom Res等SCI收录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