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部为广大读者带来“消化道出血”专题,由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杨丽教授担任专题执行主编,为读者带来8篇消化内科出血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1篇专家笔谈,1篇指南解读,2篇文献综述,4篇论著·重点关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丽教授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治疗现状》一文中,针对非曲张静脉及曲张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疗进行了述评,并指出了目前介入技术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及难点,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指明了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锦林教授在《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现状与指南解读》一文中,系统分析及总结了目前国内国际上的下消化道出血指南,并通过横向对比指出了目前下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难点问题,为临床中针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处理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李闻教授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管理现状》一文中,总结了近年来更新的国际指南对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在内镜治疗前、中、后层面的管理现状及进展,重点阐述了风险评分、输血原则、药物管理及内镜止血时机和技术在其诊疗中的应用和争议。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闵敏副教授在《消化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研究进展》一文中,针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其中危险因素包括服用抗凝药物、病变本身和手术操作因素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提出使用术前风险预测评分、停用抗凝药物、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对创面预处理和内镜下止血等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为预防迟发性出血提供新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坪教授团队在《三种内镜下改良组织胶方案治疗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价》一文中,报道了通过金属夹和LOOP辅助组织胶治疗孤立性胃静脉破裂出血可有效减少内镜治疗的次数,同时未有异位栓塞发生。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顺天博士在《血尿素氮/肌酐比值判断消化道出血部位及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一文中,对血尿素氮/肌酐比值(BUN/Cr)在辅助判断消化道出血部位及预后的作用进行分析,为BUN/Cr在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证据,利于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快速制定更合理的诊治策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薛峰副教授在《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一文中,评估了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了与血管造影阳性、栓塞治疗后30天内再出血及栓塞治疗后30天内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实践并继续优化诊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谢艳教授等在《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25例胃原发淋巴瘤病例分析及治疗经验总结》一文中,通过回顾性分析,认为胃原发淋巴瘤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唯一临床表现者罕见,内镜下累及范围较广,常规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保守治疗可以控制其出血症状,但容易发生再出血,保守治疗无效可尝试内镜或者外科治疗,为临床治疗胃淋巴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提供了数据支持和诊治经验。
同时,我们还在论著·展卷栏目中展示了3篇消化内科领域的外围研究成果,分别是《肠道病毒71型温度适应性进化对毒株毒力的影响研究》《PD-L1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和作用》《四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实验》 ,为读者拓展此专题的学科视野。
此外,本期还刊有医学教育、论著、临床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综述等栏目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杨丽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中方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学部评审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肝硬化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影像学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静脉曲张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消化专委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理事;国际食道疾病中国分会执行常委。国家级教材《消化内科学》及《消化系统与疾病》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肝脏病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 Lancet Oncology及Rad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擅长消化系统疑难重症尤其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