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2021年4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为更好的服务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本期我们特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刘陇黔教授担任专题执行主编,并邀约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吕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亢晓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近视眼重点实验室赵晨教授,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杨晓教授共同推出“儿童眼视光与青少年眼保健”专题。
本期专题共组织了7篇稿件。专家笔谈由吕帆教授《教育环境是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最强因素》撰稿,文章从中小学生人群在发育和成长阶段、眼睛和视觉的特征入手,以及各个阶段所承受的学业负担,回溯近九十年来的历史文献和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队列研究数据,明确教育环境是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第一因素,充分认定近视防控中“教医协同”的科学性,以及如何在学生近视防控发挥具体的作用。文献综述栏目下有3篇文章,分别是《近视与光照的关系》、《上斜肌手术的发展历史》、《布鲁赫膜在近视发生与发展中的机制研究》,文章分别指出:“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发现光照与眼球生长发育、近视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此之外,光照节律性、闪光频率、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纵向色差在近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均需进一步探讨。”“历经七十余年,上斜肌手术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且我国斜视领域专家在上斜肌手术的创新和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虽然如此,上斜肌手术仍然是斜视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手术,充分了解上斜肌的解剖以及手术发展史,熟悉各类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对于掌握和开展上斜肌手术具有重要意义。”“从布鲁赫膜的视角出发,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近视化过程中眼底特征性改变的临床现象及脉络膜厚度变化的调控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布鲁赫膜在近视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探究,潜在的下游通路也值得进一步挖掘。”
临床研究栏目下有3篇文章。《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中,研究通过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分开不足型内斜视的疗效观察》一文中,针对在儿童中极少报道的分开不足型内斜视,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内直肌后徙术的9例(其中3例青少年)分开不足型内斜视患者资料,并随访至少1年后,认为“内直肌后徙术能够改善分开不足型内斜视的视近视远斜视角度差及视远双眼单视功能,视近斜视角及视远斜视角易回退,因此应加大手术量。”《393例儿童视网膜脱离的原发疾病及其分布的临床特征》研究中,在回顾性分析因视网膜脱离而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且年龄小于1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后发现,“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患者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眼部发育异常、眼外伤、近视是儿童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发疾病。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
希望本期专题能为儿童眼视光学学科发展以及科学有效开展近视防控、守护儿童青少年光明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敬请广大读者阅读全文获取更多详情!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刘陇黔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系主任兼眼科副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研究室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伯克利大学视光学院访问学者。四川大学视光学教育和四川省视光学学科的创始人。现任中华眼科学会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兼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眼视光学会会长,四川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等职务,COVD中国第一个学术资深会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中华眼科杂志》、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发表论著200余篇,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MB等国际合作项目多项,主持或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主编或参编专著及教材20本,专利授权及受理5项,于2019年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