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本期编辑部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建国教授担任专题执行主编,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机构的多位神经外科研究领域专家共同撰稿,为广大读者带来“神经外科新进展”专题。包括了1篇专家笔谈、2篇专家述评、3篇文献综述和2篇论著。

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平主任医师在《前庭神经鞘瘤的药物治疗前景》一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前庭神经鞘瘤的基础研究的进展,指出目前大量的研究提示有相当多的药物对前庭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结合相应的靶点着重讨论了较有希望的在研或进入临床试验的有关药物,以全面了解前庭神经鞘瘤药物治疗的现状,有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剑宁教授等在《手术机器人推动神经外科进入新时代》一文中,针对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述评,并横向对比目前已在临床使用手术机器人的特点及难点,为下一步手术机器人逐步向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等在《神经调控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针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神经调控技术,回顾了其发展历史,并对当前临床普遍开展的DBS、SCS及VNS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神经调控技术的局限性,为神经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建国教授团队在《颅内肿瘤的靶向药物治疗》一文中,对目前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和颅咽管瘤常用的靶向信号通路,以及每种信号通路常用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靶向药物治疗颅内肿瘤的不足之处,为未来颅内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该团队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中的进展》一文中总结了经典以及近期文献,针对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中各重点部分的监测策略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述评。近年来经鼻内镜颅底手术量日益增加,其适应症不断扩展,而术中神经电生理多模态监测技术是为其保驾护航的重要工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艳辉教授等在《脑胶质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关于胶质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重点阐述了内皮细胞、周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间充质细胞与胶质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临床转化研究,为靶向肿瘤微环境治疗胶质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鹏教授团队在《全麻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探索了全程全麻下行双侧STN-DBS手术的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手术模式,并对整体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全麻手术疗效与传统局麻手术对比无差异,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但术前患者焦虑度降低,术中舒适度显著提升,展现出全麻DBS手术的良好应用前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毛庆教授团队在《成人脑室胶质瘤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一文中,通过纳入SEER数据库(1973–2016)中经组织学明确诊断的成人脑室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征等数据,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分析,分析与患者总生存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生存预测模型,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c975e93424144cc68a474da0bfe85bb5.png

徐建国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外科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颅底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脑肿瘤术后功能重建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主持包括4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级课题10多项,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近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6年荣获“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70多篇。擅长颅底外科(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和蝶骨嵴脑膜瘤、前床突脑膜瘤、错构瘤、脊索瘤等),能够高质量完成颅底神经外科各类复杂的高难度手术,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