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田黎丽, 罗朝志, 宋海波. 超声诊断桡动脉穿刺后发生的血管痉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3(5): 782-785.
引用本文: 田黎丽, 罗朝志, 宋海波. 超声诊断桡动脉穿刺后发生的血管痉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3(5): 782-785.

超声诊断桡动脉穿刺后发生的血管痉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桡动脉穿刺后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对痉挛进行形态学分类,分析影响血管痉挛类型的因素。 方法 82例行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年龄为14~60岁,窦性心律,常规行桡动脉穿刺术。分别在桡动脉穿刺前及穿刺置管成功后即刻行二维超声检查,在穿刺10 cm范围内的最狭窄处(通常位于针尖)测量舒张末期桡动脉直径,以最狭窄处与穿刺前直径差值≥ 0.20 mm,且与穿刺前相比,狭窄程度≥ 10%判定为痉挛。最狭窄的长度≤ 10 mm判定为痉挛环,最狭窄的长度≥ 50 mm判定为痉挛段。 结果 82例患者中发生血管痉挛60例(73%),其中痉挛环29例(48%),痉挛段31例(52%)。将性别、血管直径、穿刺时间和次数、置管困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除了穿刺时间外(P<0.05),其他因素对血管痉挛类型没有影响。 结论 本实验用超声将动脉穿刺后血管痉挛的类型分为两种,即痉挛环,痉挛段。并且发现随着穿刺时间的延长,血管的痉挛类型越倾向于段状而非环状。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