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专题荟萃

  • 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论坛(2023年第2期)

    【编者按: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之源”。睡眠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睡眠障碍可影响身体、心理、社交和情绪功能。此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国内相关专家在睡眠障碍、精神疾病等领域作出了诸多贡献。《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经过近一年的策划与努力,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在世界睡眠日推出了“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专题报道,以期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本期由我刊编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担任“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专题执行主编,为读者带来系列专题文章。编辑部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撰稿,作者在《后疫情时代精神心理问题的挑战与应对》一文里,总结前期新冠疫情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疫情时代精神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如继续加大政府支持、积极开展长期流行病学调查、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策略;在《<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肩负医学时代使命,心系人民睡眠健康》一文里,作者就《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该指南主要介绍了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总体及专科建设情况,旨在指导国内睡眠医学中心进行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助力我国睡眠医学发展,以更好守护人民睡眠健康。

    在睡眠障碍研究领域,本期专题文章有如: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卢姗研究员团队撰文《我国睡眠障碍防控研究现状及建议》,文章探讨了国内外睡眠障碍相关防控研究进展及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时杰教授团队在《镇静催眠药的合理使用与滥用》一文中对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现状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合理使用的思考,临床上应辩证地看待镇静催眠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充分、及时地解决患者失眠问题的同时,也客观、科学地评估其潜在滥用问题,以期为临床失眠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苑成梅主任医师团队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现状》一文通过综述现有文献认为,目前多数证据表明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持久,可以降低未来医疗花费,具有长期的经济优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团队在《客观日间嗜睡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一文中发现合并客观日间嗜睡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伴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减小,这种神经活性的变化与MSL的缩短呈正相关;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共病的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发现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共病可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表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等团队还从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高原地区睡眠呼吸障碍特征及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共病抑郁障碍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精神疾病研究领域,本期专题文章有如:《抑郁症与肠道通透性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新雨教授团队撰稿,对由抑郁症患者体内低度炎症、迷走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引起的肠道通透性改变机制,及肠道屏障破坏引起肠道微生物易位导致的抑郁症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抗抑郁药物改善抑郁症患者肠道通透性及益生菌改善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李涛教授团队在《重性精神疾病中海马发育偏倚及其与认知的关系》一文中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海马发育存在异常,且不同年龄海马发育异常存在差异;基于大脑发育常模的海马发育偏倚分数可以为进一步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提供新的视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吕粟教授团队在《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海马亚区的结构性磁共振比较研究》一文中发现,海马后部缩小可能是早期鉴别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郁症的影像特征,并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陈洁研究团队在《基于睡眠脑电信号和深度学习的抑郁症识别研究》中应用深度学习Vision Transformer-Transformer网络,发现基于delta-theta-beta波组合的快速眼动期睡眠脑电信号特征对抑郁症识别更有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宁玉萍主任医师团队在《抗NMDA受体脑炎的脑电图特点及其临床评估价值》一文中发现临床上可动态检测患者的脑电背景异常程度以评估免疫治疗效果,若脑电背景异常程度慢化未改善应及早考虑加强免疫治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授团队在《舍曲林对首发重度抑郁症青少年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发现青少年首发重度抑郁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健康青少年存在明显差异,IL-6与抑郁症严重程度相关,但尚不足以支持其作为预测舍曲林抗抑郁疗效的指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赵敏教授团队在《线上科普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发现,12次的心理健康素养线上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即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3个月后该效应依然存在。

    本期医学教育栏目邀请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第四军医大学李刚教授等撰文,作者在《口腔医学教材-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育人的方法,并提出了课程思政与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和课程融合的路径。

    此外,本期还刊有论著、临床研究、青年专家论坛等栏目文章。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唐向东 3c6de569d7ae44daafeeb30f7b55099e.png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已发表基础与临床睡眠医学SCI收录期刊论文160余篇,包括在领域中有较高影响力的SleepSleep Med RevBiol PsychiatryThoraxChestHypertension等著名期刊;数篇论文获特邀述评,并荣获过美国心脏学会2016年颁发的高血压领域顶级优秀论文奖。同时担任BMC Psychiatry副主编,Sleep Med Rev (IF 10.5), Sleep BreathJ Psychosom Res等SCI收录期刊的编委。



  • 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疾病论坛(2023年第1期)

    口腔微生物是人体中最多样化、最独特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研究提示,口腔微生物稳态失衡与全身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或进展显著相关。本期专题由本刊执行主编、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周学东教授领衔,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机构的多位口腔微生物研究领域专家共同撰稿,为广大读者带来“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疾病”专题。专题文章既着眼于整体,如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唾液生物标志物诊断全身疾病、维生素与免疫系统健康;同时也关注了口腔微生物与机体局部疾病的关系,如口腔微生物与不良妊娠结局、骨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及口腔癌等;此外还有从烟酰胺、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更微观的角度阐释其与全身疾病的关联。专题文章视野广阔,精彩纷呈。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b2c1bd87174146e5a780aba608b7a3a5.png

    周学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四川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学术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龋病、牙髓根尖病、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编《龋病学》《牙体牙髓病学》《中华口腔科学》等教材专著1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全国首届创先争优奖,国际牙科研究会最高科研奖——William Gies奖,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Bone Research和《中国口腔医学年鉴》主编,《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执行主编。




  • 糖尿病慢性创面论坛(2022年第6期)

    糖尿病足溃疡在我国年发病率高达8.1%,给糖尿病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我国糖尿病足溃疡工作在近20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截肢率明显降低,但仍然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诊治水平,本期编辑部邀请本刊编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组织了 “糖尿病慢性创面”专题,共刊发了10篇相关文章,其中专家笔谈1篇,文献综述1篇,论著8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兴无教授和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许樟荣教授在《以创新促发展,应对日益增多的难治性糖尿病足溃疡》一文中介绍了通过加强创新研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糖尿病足防治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冉兴无教授团队还带来了文献综述《MicroRNAs在糖尿病慢性创面中的研究进展》,并在《芦荟凝胶治疗巴马小型猪糖尿病慢性皮肤溃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发现,芦荟凝胶局部治疗可以缩短巴马小型猪糖尿病慢性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且隔日治疗组完全愈合时间快于每日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创面肉芽组织miR21、miR126及miR210表达,降低miR29a和miR155表达有关。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邓武权教授团队在《糖尿病足溃疡的hu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通过对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生物学进行分析,发现BGN、CCND1是预测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CXCL12、TLR4、JAK2、PPARA、UBC、DCN、KDR、ARNTL是糖尿病足溃疡的hub基因,而CXCL8、CXCL12、TXN、SLIT3、KRT14、KIT、NEO1是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愈合相关的hub基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椿主任医师团队在《初发与复发性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男性、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既往截肢史、足部骨质疏松和创面位于胼胝是DFU患者足溃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东部战区空军医院王爱萍教授团队在《影响重症糖尿病足患者大截肢手术平面的因素分析》一文中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提出心脑血管疾病史、血肌酐水平和下肢动脉介入史是影响重症糖尿病足患者手术大截肢平面的主要因素,其中下肢动脉介入史可能是一种独立保护因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张晖主任医师团队在《NPWT联合灌洗系统治疗Wagner 3~5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一文中对比分析了应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灌洗系统治疗Wagner 3~5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发现采用联合灌洗系统治疗可以有效早期控制创面感染,减少创面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同时刺激创面肉芽生长,早期有效覆盖创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斌主任医师团队在《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的单中心治疗体会》一文中通过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5年针对下肢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单中心经验,发现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为理想的术后血管通畅率,且手术创伤小,围术期风险低,在局麻下即可完成,可作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旁路手术远期通畅率好,但围术期风险较高,手术创伤较大,可作为介入治疗失败的备选方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王爱红主任医师团队在《控制营养状态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截肢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通过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提出控制营养状态评分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截肢密切相关,早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降低截肢风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曹瑛副主任医师团队在《社会隔离与糖尿病足患者健康行为及溃疡严重程度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社会隔离与糖尿病足患者健康行为及溃疡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关注糖尿病足患者的社会隔离,增加其社会环境及社会网络成员的接触,可能会对改善糖尿病足患者延迟就诊情况有积极作用,对后续的治疗尤为重要。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4420dd1298c94303837216c43e817f0f.png

    冉兴无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  内分泌科主任,华西医院糖尿病足诊治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中心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分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领军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兼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暨足病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培训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兼糖尿病足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暨足病学组组长,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谢病学组组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1项,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高端人才计划1项,国家卫计委、四川省科技厅以及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等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31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作为负责人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3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3等奖1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3等奖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3等奖1项;作为负责人获国家知识产权3项。




  • 子痫前期论坛(2022年第6期)

    目前子痫前期的全球发病率是2%~4%,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5%~20%,容易导致母体的器官功能损害、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等,严重影响母儿生命、后续生活质量。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为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本期编辑部特邀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教授组织了“子痫前期” (preeclampsia,PE)专题,专题由国内多位该领域资深专家撰稿,文章聚焦PE的历史发展变迁、目前临床疑难诊治和基础研究进展等方面,包括专家述评1篇,指南解读1篇,文献综述2篇,论著4篇。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教授的专家述评文章《产科医生眼中的子痫前期》回顾了一百多年以来甚至更早的有关PE研究的重要文献,对PE认识、诊断和分类命名的变迁、对于P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及治疗和预防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性的梳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林建华主任医师团队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处理难点和困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解读》一文中,从高血压的诊断和处理、正确认识蛋白尿、合理使用硫酸镁、母胎的动态评估、终止妊娠时机、关注PE的预测和预防等多方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进行了阐释和解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笑天教授团队在《子痫前期预测和预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总结了近5年来PE预测、预防的研究进展,肯定了基于胎盘源性血管生成因子(PlGF)的多变量模型筛查和阿司匹林、补钙、运动、提前终止妊娠等四种手段在预防PE方面的作用;其他新的预防手段效果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许文明研究员团队撰文《基于外周血游离RNA分析预测孕妇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指出外周血游离RNA分析可能会成为一种具有潜力、实时、无创的监测手段,可用于探索PE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识别PE的不同亚型。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张雪芹主任医师团队在《维生素D对母胎界面肾素的调节作用研究》一文中指出,PE患者胎盘蜕膜肾素表达上调,母胎界面局部RAS系统的活化可能参与PE的发病;维生素D可以特异性地在人蜕膜腺上皮细胞中通过与PKA通路竞争下调肾素表达,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PE的临床干预具有潜在价值。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团队发表《糖代谢来源的NADPH含量变化在晚发型子痫前期胎盘氧化应激失衡中的研究》一文,研究发现晚发型PE患者胎盘组织中葡萄糖发生代谢重编程,是抗氧化物质NADPH、GSH异常升高的原因之一。作者推测,通过靶向抑制糖酵解途径,使葡萄糖碳源更多地流向PPP途径,进而生成更多的NAPDH,可能是LOPE预防或者治疗的靶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陈丹青教授团队在《早发型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一文中指出,早发型子痫前期合并HELLP综合征者较非HELLP综合征者确诊PE的孕周更早,且具有更高的血压、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产后住院时间更长以及新生儿结局亦较差。密切监测早发型PE患者的孕中期血小板计数情况有助于后续HELLP综合征的预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周容教授团队发表《孕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一文,研究通过分析485名孕妇(97例PE患者、388例正常妊娠)及同期体检的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不是PE的独立影响因素,不能提高对PE的预测价值。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1742fe0a462c42b8928c5954447b5292.png

    刘兴会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妊娠管理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女医师协会母胎医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及妇产科学专委会主委、候任主委等,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荣誉称号。

    产科临床工作近4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致力于产科并发症及危重症等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和推广,主持国家“十三五” “十四五”、国自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文章428篇,相继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等6项。主编《实用产科手术学》《助产》《难产》等著作22部,参编34部。执笔撰写产科指南及专家共识8部,并参与撰写46部;兼任《中华妇产科杂志》等8家杂志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


  • 肝脏疾病研究论坛(2022年第5期)

    本期编辑部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文涛教授担任专题执行主编,为广大读者带来“肝脏疾病研究”专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李真林教授在《DWI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总结了现阶段国内外有关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在肝脏局灶性病变(FLL)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将DWI和Gd-EOB-DTPA增强肝脏MRI检查联合应用,为FLL的早期检出、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加有用和精准的影像信息。同时今后应对注射Gd-EOB-DTPA后的增强效应,以及增强前后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对应的自身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以期为DWI和Gd-EOB-DTPA在FLL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提供更加客观可行的参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王文涛教授团队在《miRNA-3679抑制下游ZADH2-靶基因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一文中,通过细胞实验观察miRNA-3679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miRNA-3679的下游靶基因并进行了验证,发现miRNA-3679在肝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可直接作用于ZADH2基因并影响其表达,且通过抑制ZADH2发挥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及抑制其凋亡,初步阐释了miRNA-3679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该团队在《肝泡型包虫病解剖风险高低与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一文中,根据WHO-PNM解剖分期将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分为解剖难度较低组和解剖难度较高组,发现肝泡型包虫病的解剖风险高低与术后多种并发症(胆漏、贫血、发热、胸腔积液)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独立相关,医师处置WHO-PNM解剖难度较高的患者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择手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徐金顺教授团队在《岩藻多糖修饰的相变型造影剂体外超声显像及靶向肝癌的实验研究》一文中,采用薄膜水化-超声乳化法和化学接枝等方法,成功制备出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新型相变超声造影剂,发现其不仅可通过相变增强超声显像,还能对肝癌细胞具有特异的主动靶向性能,为癌症早期的影像分子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白浪教授团队在《六种预测模型对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一文中,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6种预测模型(COSSH ACLF评分、CLIF-C ACLF评分、CLIF-C OF评分、AARC ACLF评分、MELD评分和sMELD评分)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病死(含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关系,发现COSSH ACLF评分可更准确地预测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助于临床决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赵艳华团队在《TG/HDL-C联合肝功指标预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价值》一文中,发现三酰甘油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其联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时,可较好的预测MAFLD。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肝胆外科张明满教授团队在《ABO血型不相容儿童活体肝移植临床分析》一文中,评价了ABO血型不相容的供肝在儿童活体肝脏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发现与ABO血型相同或ABO血型不同但相容患儿相比,ABO血型不相容患儿在基础临床资料、累计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证实儿童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肝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有效增加供肝来源,挽救终末期肝病患儿的生命。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47c0dd0d90684ff0a75e6529ec65a204.jpg

    王文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血管外科主任  教授 博士及博士后导师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包虫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各种复杂肝癌外科手术治疗、肝移植,以及胆管癌、胰腺癌等肝胆胰其他相关良恶性疾病的诊疗,中晚期肝胆癌症综合系统诊疗。曾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好医生”称号,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最美医生”。



  • 神经外科新进展论坛(2022年第4期)

    本期编辑部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建国教授担任专题执行主编,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机构的多位神经外科研究领域专家共同撰稿,为广大读者带来“神经外科新进展”专题。包括了1篇专家笔谈、2篇专家述评、3篇文献综述和2篇论著。

    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平主任医师在《前庭神经鞘瘤的药物治疗前景》一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前庭神经鞘瘤的基础研究的进展,指出目前大量的研究提示有相当多的药物对前庭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结合相应的靶点着重讨论了较有希望的在研或进入临床试验的有关药物,以全面了解前庭神经鞘瘤药物治疗的现状,有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剑宁教授等在《手术机器人推动神经外科进入新时代》一文中,针对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述评,并横向对比目前已在临床使用手术机器人的特点及难点,为下一步手术机器人逐步向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等在《神经调控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针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神经调控技术,回顾了其发展历史,并对当前临床普遍开展的DBS、SCS及VNS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神经调控技术的局限性,为神经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建国教授团队在《颅内肿瘤的靶向药物治疗》一文中,对目前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和颅咽管瘤常用的靶向信号通路,以及每种信号通路常用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靶向药物治疗颅内肿瘤的不足之处,为未来颅内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该团队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中的进展》一文中总结了经典以及近期文献,针对经鼻内镜颅底手术中各重点部分的监测策略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述评。近年来经鼻内镜颅底手术量日益增加,其适应症不断扩展,而术中神经电生理多模态监测技术是为其保驾护航的重要工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艳辉教授等在《脑胶质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关于胶质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重点阐述了内皮细胞、周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间充质细胞与胶质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临床转化研究,为靶向肿瘤微环境治疗胶质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鹏教授团队在《全麻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探索了全程全麻下行双侧STN-DBS手术的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手术模式,并对整体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全麻手术疗效与传统局麻手术对比无差异,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但术前患者焦虑度降低,术中舒适度显著提升,展现出全麻DBS手术的良好应用前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毛庆教授团队在《成人脑室胶质瘤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一文中,通过纳入SEER数据库(1973–2016)中经组织学明确诊断的成人脑室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征等数据,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分析,分析与患者总生存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生存预测模型,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c975e93424144cc68a474da0bfe85bb5.png

    徐建国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颅底外科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颅底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脑肿瘤术后功能重建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主持包括4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级课题10多项,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近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6年荣获“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70多篇。擅长颅底外科(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和蝶骨嵴脑膜瘤、前床突脑膜瘤、错构瘤、脊索瘤等),能够高质量完成颅底神经外科各类复杂的高难度手术,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消化道出血论坛(2022年第3期)

    本期编辑部为广大读者带来“消化道出血”专题,由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杨丽教授担任专题执行主编,为读者带来8篇消化内科出血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1篇专家笔谈,1篇指南解读,2篇文献综述,4篇论著·重点关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丽教授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治疗现状》一文中,针对非曲张静脉及曲张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疗进行了述评,并指出了目前介入技术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及难点,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指明了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锦林教授在《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现状与指南解读》一文中,系统分析及总结了目前国内国际上的下消化道出血指南,并通过横向对比指出了目前下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难点问题,为临床中针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处理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李闻教授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管理现状》一文中,总结了近年来更新的国际指南对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在内镜治疗前、中、后层面的管理现状及进展,重点阐述了风险评分、输血原则、药物管理及内镜止血时机和技术在其诊疗中的应用和争议。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闵敏副教授在《消化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研究进展》一文中,针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其中危险因素包括服用抗凝药物、病变本身和手术操作因素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提出使用术前风险预测评分、停用抗凝药物、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对创面预处理和内镜下止血等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为预防迟发性出血提供新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坪教授团队在《三种内镜下改良组织胶方案治疗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价》一文中,报道了通过金属夹和LOOP辅助组织胶治疗孤立性胃静脉破裂出血可有效减少内镜治疗的次数,同时未有异位栓塞发生。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顺天博士在《血尿素氮/肌酐比值判断消化道出血部位及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一文中,对血尿素氮/肌酐比值(BUN/Cr)在辅助判断消化道出血部位及预后的作用进行分析,为BUN/Cr在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证据,利于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快速制定更合理的诊治策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薛峰副教授在《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一文中,评估了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了与血管造影阳性、栓塞治疗后30天内再出血及栓塞治疗后30天内死亡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实践并继续优化诊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谢艳教授等在《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25例胃原发淋巴瘤病例分析及治疗经验总结》一文中,通过回顾性分析,认为胃原发淋巴瘤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唯一临床表现者罕见,内镜下累及范围较广,常规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保守治疗可以控制其出血症状,但容易发生再出血,保守治疗无效可尝试内镜或者外科治疗,为临床治疗胃淋巴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提供了数据支持和诊治经验。

     同时,我们还在论著·展卷栏目中展示了3篇消化内科领域的外围研究成果,分别是《肠道病毒71型温度适应性进化对毒株毒力的影响研究》《PD-L1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和作用》《四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实验》 ,为读者拓展此专题的学科视野。

    此外,本期还刊有医学教育、论著、临床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综述等栏目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ac4911af1ee44ba39b393071e5bc7b73.png杨丽 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中方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学部评审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肝硬化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影像学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静脉曲张学组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消化专委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理事;国际食道疾病中国分会执行常委。国家级教材《消化内科学》及《消化系统与疾病》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肝脏病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 Lancet Oncology及Rad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擅长消化系统疑难重症尤其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

  • 口腔微生态微生物论坛(2022年第2期)

    本期编辑部为广大读者带来 “口腔微生态微生物”专题。专题由本刊执行主编、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周学东教授领衔,此外特邀国内各大口腔医学院校的多位专家共同撰稿,精彩纷呈。

    “口腔微生态微生物新进展论坛”栏目下有8篇综述。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彪副教授在“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及其对口腔诊疗的潜在影响”一文针对Omicron变异株传播力快、免疫逃逸等特点,提出了在口腔诊疗服务中对Omicron变异株的重点防控措施。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潘亚萍教授在“口腔微生物及宿主细胞氨基酸代谢与口腔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对色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代谢途径及其产物与常见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深入理解口腔疾病致病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王智教授在“口腔微生物与免疫细胞及上皮屏障互作在口腔黏膜稳态维持及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从口腔稳态维持与口腔黏膜病发生两个层面,总结了口腔微生物与免疫细胞及上皮屏障的相互作用,为通过重塑黏膜稳态开发口腔黏膜病诊疗新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峰副研究员(课题组)在“口腔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关系”一文中,对口腔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生的相关性和机制进行介绍,为探索口腔菌群靶向疗法的潜在应用提供参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杨德琴教授在“互作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互作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肠道、呼吸道、皮肤及口腔环境中相关微生物研究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林焕彩教授在“变异链球菌致龋机制研究新进展”一文中,总结了近年来变异链球菌致龋机制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加强变异链球菌自身及以变异链球菌为首的多菌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发相应防龋制剂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徐欣教授在“牙龈上皮细胞间连接与牙周致病菌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总结了近年来牙龈上皮细胞间连接与牙周致病菌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建立牙龈上皮类器官研究模型,采用多组学研究技术与高分辨三维电镜成像的建议,为牙周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周学东教授在“生命早期口腔菌群的定植及影响因素”一文中,强调了生命早期口腔的微生态平衡对口腔乃至全身健康的重要意义,指出大样本临床列队研究,将细菌、真菌和病毒作为整体或研究其相互关系,完善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及宏代谢组多组学技术等是未来研究方向。

    “口腔微生态微生物研究”栏目下有8篇论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正蔚教授团队开展的“促甲状腺激素与唾液微生态相关性研究”发现在健康人群中,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高水平和低水平受试者存在不同的唾液微生态组成,其中梭杆菌属在两组间差异最为显著。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黄晓晶教授团队的“脂磷壁酸合成相关基因dltD对高致龋力变异链球菌株耐酸能力的影响”一文揭示了dltD可能通过影响质子通透性和H+-ATPase活性,从而影响SM593菌株的耐酸能力,指出dltD可作为潜在的防龋药物调控靶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邓淑丽主任医师团队的“龋病儿童唾液菌群动态变化及功能分析”一文证实在不同口腔健康状况下,儿童口腔微生态的组成以及动态变化趋势不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杨德琴教授团队的“错畸形不同矫治器患者菌斑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分析”一文分析了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患者的菌斑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差异,可能参与龋病、牙周病等正畸并发症的进展,强调加强口腔卫生维护对佩戴矫治器患者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程磊教授团队的“靶向CD47的免疫治疗对口腔-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初探”一文初步探索了CD47免疫治疗对于结肠癌转移模型小鼠口腔-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靶向CD47的免疫治疗对小鼠口腔菌群多样性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对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周学东教授团队的“frtR基因对变异链球菌产酸及脱矿能力影响的研究”和“烟酰胺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分别证实frtR基因缺失会减弱变异链球菌的产酸能力及诱导牙体组织脱矿能力,烟酰胺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胞外多糖合成均有抑制作用,揭示了frtR是一个潜在的抗龋作用靶点及烟酰胺在龋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可能应用价值。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李燕教授团队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细菌组和真菌组结构解析”一文初步确定口腔普雷沃菌属、Solobacterium、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丰度增加与口腔扁平苔藓发病相关,群落共现关系的减少和宿主免疫的改变可能参与口腔扁平苔藓致病机制。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b2c1bd87174146e5a780aba608b7a3a5.png

    周学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四川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学术院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龋病、牙髓根尖病、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编《龋病学》《牙体牙髓病学》《中华口腔科学》等教材专著1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全国首届创先争优奖,国际牙科研究会最高科研奖——William Gies奖,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Bone Research和《中国口腔医学年鉴》主编,《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执行主编。


  • 代谢与免疫应答论坛(2022年第1期 )

    本期编辑部邀请本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黄灿华教授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免疫与血液研究中心胡洪波研究员担任专题执行主编,此外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共同撰稿,为广大读者带来“代谢与免疫应答”专题。

    专题包括5篇综述以及1篇论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陈利民教授团队在“SARS-CoV-2与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一文中,通过总结对SARS-CoV-2与宿主固有免疫之间相互作用的大量研究结果内容,讨论了SARS-CoV-2编码的病毒蛋白与宿主固有免疫系统之间,特别是Ⅰ型IFN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及临床上IFN治疗COVID-19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付利教授团队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研究进展”一文中,以消化道实体肿瘤为切入点,回顾了影响其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概述了靶向免疫抑制微环境治疗的策略,分析了各类免疫联合疗法的协同机制,总结了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邱菊教授团队在“生物节律对ILC3/Th17介导的肠道免疫应答的调控”一文中,重点阐述近年来有关17型免疫应答相关细胞与生物节律关系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更好地认知免疫系统的作用过程,为药物使用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刘锐教授团队在“非编码RNA与先天免疫信号调控”一文中总结了非编码RNA在先天免疫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先天免疫的调节及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会教授团队在“短链脂肪酸调控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一文中,通过介绍短链脂肪酸与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以及其在过敏性疾病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如何调控不同过敏效应细胞的功能和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深入探讨短链脂肪酸在不同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研究思路。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胡洪波研究员团队开展的“三级淋巴器官(TLO)诱导形成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功能研究”中证实,过表达淋巴毒素-β受体能在NIH3T3细胞内激活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通过诱导TLO的形成,促进抗肿瘤免疫。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黄灿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c5d8dcd2038e405faf78af670e7f4624.p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8月被新加坡国立大学肿瘤研究所聘为Research Scientist。2005年9月回国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2017年至今任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氧化还原信号调控与肿瘤发生,病毒诱发癌变的分子机理。2013−2017年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病毒诱导肿瘤发生的氧化还原蛋白质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2018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氧化还原信号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8);以通信作者在国际学术刊物Gastroenterology、Nat Microbiol、Nat Commun、Hepatology、J Hepatol、Autophagy、Cancer Res(包括2013封面论文)、 Cell Death Differ、Mol Cell Proteomics 等发表论文90余篇。受邀在 Trends Biochem Sci、 Mass Spectrom Rev、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Drug Resist Updat、Antioxid Redox Signal、Med Res Rev、 Expert Rev Proteomics 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关于系统生物学前沿综述。担任国际学术刊物 Med Comm 副主编, Anal Biochem 执行主编,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Proteomics 等编委。



    0ac09c3dad7b425f8e176849025fd51f.png

    胡洪波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免疫与血液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和细胞免疫学研究,集中在T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中信号传导以及分子调节机制等方面。解析了人T细胞、天然淋巴细胞起源和胸腺发育的关键事件,以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免疫细胞发育和功能中、免疫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杰青”项目资助。已经在国际一流期刊Nature,Immunity, J Exp Med, PNAS, Cell Research, Trends in Immunity等发表论文共40余篇。任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Cancer Letter、Frontiers in Immunology编委。


  • 儿童眼视光与青少年眼保健论坛(2021年第6期 )

    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2021年4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为更好的服务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本期我们特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刘陇黔教授担任专题执行主编,并邀约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吕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亢晓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近视眼重点实验室赵晨教授,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杨晓教授共同推出“儿童眼视光与青少年眼保健”专题。

    本期专题共组织了7篇稿件。专家笔谈由吕帆教授《教育环境是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最强因素》撰稿,文章从中小学生人群在发育和成长阶段、眼睛和视觉的特征入手,以及各个阶段所承受的学业负担,回溯近九十年来的历史文献和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队列研究数据,明确教育环境是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第一因素,充分认定近视防控中“教医协同”的科学性,以及如何在学生近视防控发挥具体的作用。文献综述栏目下有3篇文章,分别是《近视与光照的关系》、《上斜肌手术的发展历史》、《布鲁赫膜在近视发生与发展中的机制研究》,文章分别指出:“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发现光照与眼球生长发育、近视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此之外,光照节律性、闪光频率、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纵向色差在近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均需进一步探讨。”“历经七十余年,上斜肌手术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且我国斜视领域专家在上斜肌手术的创新和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虽然如此,上斜肌手术仍然是斜视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手术,充分了解上斜肌的解剖以及手术发展史,熟悉各类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对于掌握和开展上斜肌手术具有重要意义。”“从布鲁赫膜的视角出发,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近视化过程中眼底特征性改变的临床现象及脉络膜厚度变化的调控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布鲁赫膜在近视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探究,潜在的下游通路也值得进一步挖掘。”

    临床研究栏目下有3篇文章。《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中,研究通过观察中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其角膜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关变化的节点,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为受试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评估提供参考。《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分开不足型内斜视的疗效观察》一文中,针对在儿童中极少报道的分开不足型内斜视,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内直肌后徙术的9例(其中3例青少年)分开不足型内斜视患者资料,并随访至少1年后,认为“内直肌后徙术能够改善分开不足型内斜视的视近视远斜视角度差及视远双眼单视功能,视近斜视角及视远斜视角易回退,因此应加大手术量。”《393例儿童视网膜脱离的原发疾病及其分布的临床特征》研究中,在回顾性分析因视网膜脱离而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且年龄小于15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后发现,“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患者男生人数多于女生,眼部发育异常、眼外伤、近视是儿童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发疾病。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

    希望本期专题能为儿童眼视光学学科发展以及科学有效开展近视防控、守护儿童青少年光明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敬请广大读者阅读全文获取更多详情!


    专题执行主编介绍 

    698e93e6f9ee4dfeb2fed7f8950fff14.png 刘陇黔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系主任兼眼科副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研究室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伯克利大学视光学院访问学者。四川大学视光学教育和四川省视光学学科的创始人。现任中华眼科学会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兼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眼视光学会会长,四川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等职务,COVD中国第一个学术资深会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中华眼科杂志》、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发表论著200余篇,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MB等国际合作项目多项,主持或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主编或参编专著及教材20本,专利授权及受理5项,于2019年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