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

胡艳杰, 李玲利, 田亚丽, 张凤英, 刘洪红, 邱晨, 李卡

胡艳杰, 李玲利, 田亚丽, 等. 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4(1): 102-107. DOI: 10.12182/20230160301
引用本文: 胡艳杰, 李玲利, 田亚丽, 等. 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54(1): 102-107. DOI: 10.12182/20230160301
HU Yan-jie, LI Ling-li, TIAN Ya-li, et al. First-Class Nurs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pearheads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2023, 54(1): 102-107. DOI: 10.12182/20230160301
Citation: HU Yan-jie, LI Ling-li, TIAN Ya-li, et al. First-Class Nurs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pearheads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2023, 54(1): 102-107. DOI: 10.12182/20230160301

护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71974135)资助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李卡: E-mail:lika127@126.com

First-Class Nurs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pearheads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Talents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培养一流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任务。本文在回顾护理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指引下护理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从建设中国特色护理学的思政育人理论体系、探索构建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为轴线的护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护理+”交叉学科集群培养跨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全方位优化护理人才布局、以一流科研平台为支撑、创建护理创新拔尖人才孵育基地等方面提出对未来一流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Abstract: Cultivating first-class talents is a key task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a national plan to build a number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in China by the end of 2050.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ursing discipline, we analyzed, herei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under the strategic guidance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We proposed 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nursing professionals of the future by consider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nursing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loring for ways to develop a nursing knowledge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around the axis of a life-course approach to health, building "nursing plus" interdisciplinary cluster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abilities, enhancing efforts to recruit and cultiv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optimizing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omposition of qualified nursing personnel, gaining the support of first-class research platforms, and creating incubation centers for innovative and outstanding nursing professionals.

     

  • 19世纪中叶,佛罗伦斯·南丁格尔创立了护理专业,并开办了全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护理学逐步走上了科学的发展轨道及正规的教育渠道[1]。如今,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1]。为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战略[2],教育部强调一流学科建设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建设一流的育人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3]。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规划引导下,如何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护理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成为当前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回顾护理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下护理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对未来一流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回顾我国护理学科发展历程,1888年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由美国人约翰逊在福州成立,19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首次开设了护理本科教育[4]。1950年我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1980年开设护理大专教育;1983年天津医学院试行恢复护理本科教育,1984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开会决定正式恢复护理本科教育,1985年批准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等11所医科大学设置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一个包含中专、大专、本科的护理教育体系至此已初具规模[5-6]。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护理学二级学科,1992年我国开设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2004年开设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7]。2011年,护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办列入一级学科[8]。至此,包含四川大学在内的中国首批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相继成立。2017年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护理学入选了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9],2022年四川大学护理学再次入选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10],国家的政策导向及重视支持为中国护理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全方位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1]。截至2021年底,我国招收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约700余所、本科院校约280余所、招收护理硕士的院校约120余所、博士院校28所[11]。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护理人才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注册护士数量和学历水平不断提高,护理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1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数达502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量达3.35人[12];2010年至2019年期间,本科学历注册护士数从17.8万人提升到104.9万人,研究生学历注册护士数从2048人提高到8890人[11];注册护士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占比44.7%,成为卫生技术人员的主力军,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国家围绕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建设目标,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但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等问题[13]。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要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综上,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的核心使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发挥一流人才的作用,首先要确认一流人才的概念。“一流人才”概念的广泛应用源于我国“双一流”建设方针的提出。国际知名教育专家指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该定义被广泛接受[14]。虽然目前对“一流人才”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结论,总体说来,“一流人才”被理解为人才中的精英、卓越者,具备一流的创新能力和一流的知识技能,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人才[14-15]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对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需求,护理学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要牢牢把握一流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才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这对护理学科目前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标“双一流”建设对一流人才的要求,护理学要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提升护理人才培养的国内领军性、社会服务性、国际影响性。要聚焦护理学特色研究及重点领域解决护理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引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特别是优秀的国际化跨学科融合创新型拔尖与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通过开展护理科学研究,推动护理理论与技术创新,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在维护人类健康中贡献中国护理学科的力量。

    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健康事业的发展,教育部提出“新医科”发展战略[16]。面对“新医科”发展要求,护理学教育的内涵应以生命全周期为核心,进一步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延伸扩展;同时,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催生下,护理学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也要突破学科壁垒,有机整合医学、护理学、人口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和材料学等外延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建立深入融合的、成熟的“护理+”多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17],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关键问题、知识结构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宽广的国际化跨学科融合创新性拔尖人才,以适应人类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健康问题的多因性和健康服务的多样性需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树牢正确价值观,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人类情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培养新时代一流人才的首要任务。经过数代护理人的积淀,中国护理学已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色。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8]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而中国特色护理学的思政育人理论体系思政元素还较为单一、理论碎片化、系统性不强[19],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与人文教育元素融入不足,尚待努力挖掘和完善中国特色护理学思政育人的理论体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提出,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针对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是生长发育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疾病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因此要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战略体系,推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21]。但目前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如何划分还缺乏标准制定,人类不同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分布与演变规律还有待厘清[22-23]。护理学关于全生命周期疾病防治与健康促进的系统理论凝练不足,护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还不足以支撑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护理实践。现有的护理教育课程主要参考临床医学,依据人体器官系统对疾病的护理知识进行归纳,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等,而较少根据人生命发展的各个阶段设置护理课程[24],缺乏以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思维模式为导向的理论体系支撑。因此,护理学科还亟待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一步探索构建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为轴线的护理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2022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近年来我国护士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当前还存在护士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护理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25]。合理的护理人才供给结构,应包括技术娴熟、服务一流的护理实践人才,培育人才、传授知识的护理教育人才,精通机制探索和工具开发的护理科技人才,以及汇集资源、引领发展的护理领军人才。目前我国培养的护理人才以进入医疗机构提供临床护理服务为主,专职从事护理科技研发的人才队伍稀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科学研究机构任职的注册护士仅278人[26]。护理学要将实践中发现的临床护理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才能推动护理理论创新与核心技术发明,提高对健康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护理服务的水平,这就要求有一支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建立了以研究生学历为主的专职科研队伍,在医院总员工中的占比达到35%[27],专职护理研究队伍聚焦于关乎健康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技术革新及创新转化,这是其护理学科专业排名及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享誉全球的基本保障因素。对比来看,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研究生层次教育数量严重不足[28]。2019年我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为0.2%,而美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13.2%,同年我国执业医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为16.1%,药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为3.9%[29- 30]。我国护理科技研发的人才队伍稀缺,尤其是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拔尖人才极其稀缺,制约了护理学科技创新的水平。

    科技人才是驱动创新的关键,而科研平台是孵育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31]提出,要加快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建设,将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目前我国内地已有2所护理院校建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即护理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护理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但与护理学科发展需求相比,现有的护理学科研平台资源配置仍十分匮乏,尚无护理学相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于缺乏支撑护理学深入微观层面探索人类健康问题发生机制和调控路径的实验条件,护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不足[32],仍有较多关键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制约了护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度与水平。同时,现今护理学科发展需求和获得资源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护理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人才的申报渠道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护理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成长[33]。因此,护理学亟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等资源配置,支撑护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包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强化立德树人,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深化科教融合育人;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等。对标政策指引,本文提出以下对护理学科一流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

    立德树人,思政铸魂。一流护理人才培养将以“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为原则,建设中国特色护理学的大思政格局理论体系。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依托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建党百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凝练百年党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护理学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用大量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护生了解中国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先辈事迹,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深化哀伤意识,为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深入开发护理学科文化资源,推进“护理+文史哲法管经”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培养博学广览的习惯,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拓宽人生格局和视野,提升洞察社会、驾驭全局、躬身实践的能力[3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将护理人才培养融入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35],进一步构建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为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人类不同生命周期健康促进的护理理论与技术,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健康问题的护理为框架组织知识结构,探索以全生命周期为轴线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变革[36],创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推进路径,丰满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学科理论体系[37]

    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紧缺护理专业人才,如服务老年康养照护需求的老年护理人才、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灾害护理人才等,为国家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提供人才支撑[38],加快补齐护理领域短板弱项,健全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体系[26],培育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能够服务广大社会家庭健康需求的护理人才。此外,通过基层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鼓励学生以维护人类健康为己任,深入临床一线和基层地区,致力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的优秀护理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护理学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应用性学科,将依托多学科交叉的纽带地位优势,推进“护理学+工学、人文、理学”的深入融合,打造护理与多学科交叉的一流学科集群。整体凝练护理与多学科交叉的一流学科集群的理论体系,通过组建跨学科、高水平、多元化的研究团队,以解决护理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抓手,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在方法上相互启迪、在技术上相互借用,从而促进多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更丰富的知识范畴,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理论体系的快速发展与成熟[39]。进一步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系统梳理培养跨学科融合创新型护理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重构融合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论课程体系[17];打造双学士学位培养新模式,从本科阶段抓起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能力;引进交叉学科师资担任护理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双导师”交互启迪开阔学生视野;建立人才跨学科流动机制,规划硕、博士研究生在护理学重点实验室与交叉学科重点实验室交替轮转,推动博士研究生交叉进入护理学和跨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而破除传统学科壁垒,跨学科知识融合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档”,打造具备跨学科融合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与拔尖人才队伍,服务新发展格局。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我国“十四五”时期护理学科建设应以满足重大疾病、重点人群的临床护理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带动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服务能力提升[26]。护理学科在人才培养增速增量的同时,更需要重视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28],夯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基,加大护理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育力度。对标国家对多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规划不同学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科教育培养服务广大社会家庭健康需求的规模性护理人才队伍,本科教育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的基础性护理人才队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培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护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科学学位硕士/博士教育培养护理科技创新中坚力量[40]。坚持引育并举,瞄准世界顶尖大学护理及交叉学科领域,引进能产生重大突破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青年杰出人才,吸引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驻校研究,支持青年骨干人才与国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实质性教学科研合作,从而打造一支科学家引领、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为核心的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合理规划各类人才培养规模,逐层形成“金字塔”形并能够随着未来健康需求持续动态优化的护理人才梯队。

    响应“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的战略部署,突出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以高标准谋划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护理学重点实验室。以一流科学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护理科技人才的“孵化器”和“培养基”,建设护理科技攻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吸引国际护理界、护理相关多学科领域高精尖人才入驻。提供深入开展护理理论与机制研究的实验条件,以一流科学家为核心组织研究团队,深入解密健康问题的发生机制与调控路径,提升护理理论与核心技术发明,同时带动学生入驻实验室,开阔本科教育的视野,拓展护理学硕、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借助实验室建设完善护理学的科技创新体系,聚集开展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的护理科技人才队伍,健全护理学“基础-临床-转化”的完整科技创新链[41]。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方面,增加对护理学的科学研究规划与引领,加强对护理科技人才的孵育支持力度,促进护理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着重锤炼培养护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世界一流的护理人才,更好地凸显护理科技人才的集群效应,建成若干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护理科技创新中心和护理成果转化中心。

    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面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强国战略,未来护理学科将以培养“具有中国自信、理想信念坚定、职业道德高尚、专业能力拔尖、创新意识强烈、胸怀视野宽广”的一流护理人才为目标,建成以一流科技平台为支撑、“护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护理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国特色护理学的思政育人理论体系,夯实本科学历实践型骨干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石,提升优秀的国际化跨学科融合创新性青年人才培养的水平,致力孵化高层次具有综合才能的领军型护理人才,打造一支以科学家引领、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为核心的一流学术队伍。借鉴医联体成功模式,组建以“双一流”高校等护理学院为核心、辐射区域内各类护理院校的“护理教育联合体”,推动区域内护理院校在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服务区域护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护理学科重要的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文化引领、人才引领、理论引领、科技引领,为人类健康整体水平的提升贡献护理学科的力量。

    *    *    *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1] 李小妹, 冯先琼. 护理学导论(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2015-10-24)[2022-06-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 (2022-05-13)[2022-06-27]. http://www-moe-gov-cn.vpn.sdnu.edu.cn/jyb_xwfb/s5148/202205/t20220513_627211.html.
    [4] 王云峰, 赵雁. 中国护理百年发展掠影. 中华护理教育,2009,6(11): 526–528. DOI: 10.3761/j.issn.1672-9234.2009.11.01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护理教育发展状况. (2007-05-10)[2022-06-27]. http://www.gov.cn/ztzl/hsj/content_610175.htm.
    [6] 丁淑贞. 基础护理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10.
    [7] 沈秀敏, 韩冬梅. 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 继续医学教育,2019,33(7): 28–29. DOI: 10.3969/j.issn.1004-6763.2019.07.017
    [8] 成翼娟, 陈忠兰, 谷波, 等. 我国护理管理20年的发展变化与展望. 中国护理管理,2021,21(9): 1283–1287.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1.09.00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2019-09-21)[2022-06-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2022-02-11)[2022-06-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html.
    [11] 尚少梅, 王翠, 董旭, 等. 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近20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护理管理,2021,21(9): 1292–1295.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1.09.004
    [12]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02-28)[2022-06-27]. 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8/content_5676015.htm.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2-01-29)[2022-06-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14] 李义丹, 董玥欣.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一流人才: 内涵、评价、生成与发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4): 95–10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2.05.003
    [15] 施晓光. 一流人才培养: 标准、关键与条件. 北京教育(高教),2019(12): 8–11.
    [16] 张学. 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4): 289–291. DOI: 10.3760/cma.j.cn115259-20210816-01023
    [17] 尹光福, 杨为中, 林江莉, 等. 从被动应用向主动设计的升华—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材料类)本科教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变革与重塑.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2(4): 566–569. DOI: 10.12182/20210760302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2020-06-01)[2022-06-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19] 齐向秀. 思政元素融入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中的探索.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2): 174–177.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10-25)[2022-06-27].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1] 梁晓峰. 慢性病防控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10): 29–30.
    [22] 张伟. 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健康服务模式.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19(12): 1379–1387. DOI: 10.7507/1672-2531.201910047
    [23] 王超, 孙军刚, 余葱葱, 等. 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国医院管理,2018,38(9): 74–75.
    [24] 王艳华. 护理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研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 7–8.
    [2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2022-05-07)[2022-06-27].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d/202205/441f75ad347b4ed68a7d2f2972f78e67.shtml.
    [2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1: 70-73.
    [27] 朱丽君, 程莎妮, 王浩, 等. 研究型医院构建过程中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6): 715–718.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7.06.001
    [28] 贾金忠, 尚少梅. 护教协同背景下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护理管理,2020,20(7): 961–966.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0.07.001
    [29]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future of nursing: Leading change, advancing health.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doi: 10.17226/12956.

    [3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1-12-06)[2022-06-27]. http://www.nhc.gov.cn/mohwsbwstjxxzx/tjtjnj/202112/dcd39654d66c4e6abf4d7b1389becd01.shtml.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2022-06-27].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32] 罗羽. 基础医学研究技术在护理科研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29): 2241–2244.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9.29.001
    [33] 姜安丽. 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 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10): 1–3. DOI: 10.3969/j.issn.1008-9993.2021.10.001
    [34] 谭佳慧, 李红玉. 健康中国背景下护理人文课程开设现状分析与建议.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4): 1283–1286. DOI: 10.16821/j.cnki.hsjx.2019.14.007
    [35] 李玲利, 王晶, 赵莹莹, 等. “双一流”背景下护理学科建设的探究. 中华护理教育,2021,18(5): 412–415.
    [36] 濮丽萍, 吴丽荣. 基于全生命周期有温度的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4): 1311–1314.
    [37] 李红. 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中国护理管理,2021,21(9): 1288–1292.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1.09.003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学位〔2021〕21号). (2021-11-17)[2022-05-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112/t20211203_584501.html.
    [39] 燕玲, 严继贵, 朱延玲, 等. 以技能型创新型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8): 1022–1025. DOI: 10.3969/j.issn.1002-1256.2019.08.043
    [40]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41] 蔡雨阳, 谭天宇, 施莉莉, 等. 转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回顾性研究. 转化医学杂志,2019,8(1): 33–36. DOI: 10.3969/j.issn.2095-3097.2019.01.009
  • 期刊类型引用(21)

    1. 章新,王琳,王月莹,章雅青. 新入职护理学专业教师TEAM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 上海护理. 2025(01): 74-77 . 百度学术
    2. 郑秋兰,刘洋,刘捷,刘墩秀,孔令娜. 护理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现状调查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 2025(05): 126-129 . 百度学术
    3. 杨永,张江银,樊杭,韦嘉雯,王嘉孺,孟媛,黄蓉,张瑛,谭思连. 基于BOPPPS教学联合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 2025(05): 981-984 . 百度学术
    4. 刘洋,谢洁,郑显兰,申雪兰,范娟. 新医科背景下儿科护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儿童健康发展与疾病管理微专业为例. 医学教育管理. 2025(01): 32-38 . 百度学术
    5. 樊杭,王嘉孺,张瑛,谭思连,杨永,赵甜甜,孙心悦,邓锦欣. 本科护生对外科护理学BOPPPS教学模式学习体验的质性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 2024(04): 93-96 . 百度学术
    6. 孙娜,赵文晓,赵雪莲,杨靓宇,赵军,段新成.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我国护理学科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护士进修杂志. 2024(04): 369-371+389 . 百度学术
    7. 刘雨薇,田亚丽,崔金波,吴旋涛,李卡. 我国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况分析与思考. 华西医学. 2024(02): 325-329 . 百度学术
    8. 贾培培,李欣颖,刘霞,赵林,脱淼,魏丽丽. 供需平衡视角下“定制式”高质量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护理管理. 2024(03): 447-451 . 百度学术
    9. 沈丽芳. “校院孪生体”:中职护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改革的县域实践. 职业教育. 2024(07): 10-15 . 百度学术
    10. 谢小凤,崔金波,卢璐,刘倩,朱佳怡,魏利琴,胡秀英,张凤英. 新医科背景下护理研究生护理创新与技术研发课程建设的探索. 卫生职业教育. 2024(19): 76-80 . 百度学术
    11. 尚少梅 ,潘姝丞. 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成就及未来发展. 中华护理教育. 2024(09): 1032-1033 . 百度学术
    12. 廖唐洪,段利华.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现代医院管理. 2024(05): 69-71 . 百度学术
    13. 郑美洁,李贤,崔冰炎,李伟,刘文秀,陈紫叶,孟琼,安楠,张晓雪,吕建娜. 护士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管理现状. 循证护理. 2024(20): 3670-3673 . 百度学术
    14. 陈玲,郭利忠,李晓愚,臧广超,汪洋,刘利舲. 团队工作新模式促进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06): 696-700 . 百度学术
    15. 谢小凤,李卡,姚黎明,卿平,崔金波,张凤英. 护理学与管理学双学士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中华护理教育. 2024(11): 1285-1289 . 百度学术
    16. 刘雅卿,曾谷清,苏银花,伍春,廖力. 地方高校“护理+英语”双学位培养模式十年实践探索. 中华护理教育. 2024(11): 1290-1294 . 百度学术
    17. 林陶玉,李烨,方鹏骞. 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分层建设思路与对策分析. 中国医院. 2023(08): 16-18 . 百度学术
    18. 王淑荣,余进,周雪明. 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导论》课程沉浸式“思政+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08): 148-152 . 百度学术
    19. 谢小凤,李卡,孙克金,卿平,崔金波,胡晓林,田亚丽,张凤英.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04): 848-854 . 百度学术
    20. 祝海波,张春宇,刘亚,王国杰.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教学案例设计研究——以整合课程“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为例. 职业技术. 2023(11): 29-34 . 百度学术
    21. 陈静文,周英,梁倩茹,刘春琴,马玉,冯雪. 后疫情时代促进我国护理体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24): 3719-372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cc

开放获取 本文遵循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4.0国际许可协议(CC BY-NC 4.0),允许第三方对本刊发表的论文自由共享(即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行原文)、演绎(即修改、转换或以原文为基础进行创作),必须给出适当的署名,提供指向本文许可协议的链接,同时标明是否对原文作了修改;不得将本文用于商业目的。CC BY-NC 4.0许可协议详情请访问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45
  • HTML全文浏览量:  217
  • PDF下载量:  104
  • 被引次数: 2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6-08
  • 修回日期:  2022-12-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1-16
  • 发布日期:  2023-01-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